close


  電影《阿凡達》的英文名是Avatar,avatar這個單字源自於梵文,中文通常譯為「阿梵達」,在印度神話中的意思是「神的化身」。印度教有三大主神(三相神):梵天、毗濕奴與濕婆,分別為創造之神、保護之神與毀滅之神。其中的保護之神毗濕奴相傳有十個化身,在不同的時代帶著神的覺察而以動物或人形下凡救世或執行特別的任務,而這些化身即稱為「阿梵達Avatar」。

  在弄清楚Avatar這個字的根源之後,我們就能夠了解為何這部電影會以此為名了。本片導演James Cameron繼鐵達尼號、魔鬼終結者等賣座電影之後,再度拍攝了這部聲光效果十足的賣座強片「阿凡達」,但在商業大片的光環底下,卻讓筆者驚喜地發現片中處處蘊涵著靈性的思維。

  在電影中,「阿凡達」指的是一種由地球人類與潘朵拉星的納美人之DNA所培育出的生化人,可供特定地球人進行遠端操控來執行任務,而控制阿凡達的人類本尊與阿凡達之間,存在著一睡一醒的交替,彷彿自己真的化身為另一個形體一般。這樣的巧思頗為貼切地暗喻了「內我」(或稱超我、高我)與「自我」之間的關聯,而當納美人祭司見到男主角控制的阿凡達時,更是直接稱之為「夢行者」。男主角傑克的夢行者代表了他意識的一個遙遠投射-以一個新的身體、新的身分,重新學習所有新的一切,摸索、摔跤、茁壯、成長,最終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並帶給本體全新的視野與感動,同時深化了他的生命。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我們的人生。

  除了上面提到的阿凡達主概念之外,納美人的世界觀建築在「一體性」的基礎上,人與大地、森林、動物、植物、礦物之間,全都有著深刻的連結。而這個連結一切的宇宙意識、道、一、神或者自性,納美人稱之為「伊娃」,祂是所有一切的源頭、終點與本質,而意識到這一點的納美人,因此不把自己視為一個割離於萬物的孤獨個體,而是歸屬於同一整體的一分子,納美族人對男主角的認同儀式即充分表現出這個觀念來。而另一方面,這樣的靈性思維表現在生活裡,潘朵拉星球上納美人與馬以及靈鳥之間,也都以「薩黑魯」(締結盟約)象徵著兩個個體之間意識的連結與交流,而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他們並不是一個環境中的生物,而是一個環境生物(環境與生物為一)。這也正是現代面臨地球暖化危機的人類所急需學會的功課。

  此外,電影中還呈現出納美人「對於身體本然的信任」、「對於萬物的感恩與崇敬」以及身為一個族人的「平等發言權」等許許多多靈性的概念,但這些就留給讀者們細細去品味吧!對於讀過《賽斯書》、《與神對話》或是老莊哲學的朋友,建議大家去看看這部披著商業電影外皮的靈性電影-阿凡達。或許你也會察覺到那發自於內心的小小感動哦~

清風於台北 2010年1月2日

註:本文將刊載於佛化人生《光之海》期刊上。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清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